[主要成就]
诗
特色
汪元量的友人李珏跋元量所撰《湖山类稿》,称元量“亡国之戚,去国之苦,艰关愁叹之状,备见于诗”,“亦宋亡之诗史”。“宋亡之诗史”,是汪元量诗的主要特色。它记述的史实,往往能补史籍之所未及。 汪元量南归后,写了不少诗来反映人民在元朝统治下所过的痛苦生活,如《钱塘》《兴元府》等,可以看成是“宋亡诗史”的一部分。 《湖州歌》《越州歌》《醉歌》是汪元量“诗史”的代表作。其深度和广度都超出其他宋遗民同类的诗。
风格
汪元量早期创作《居拟苏武》四首、《月夜拟李陵诗传三首》
,立意、谋篇、遣辞都模仿古诗《李陵与苏武诗》《苏武诗》,痕迹过于显露。元兵南逼,国势飘摇,他的诗融入了时代的内容,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。他师法杜甫,模仿杜甫的秦州体,颇有心得。他在颠沛困顿之中,进一步领悟到杜诗“句句好”(《草地寒甚毡帐中读杜诗》)。他在大都所作的《黄金台和吴实堂韵》《平原郡公赵福王挽章》继承了杜甫的沉郁,而又有那个时代所赋予的苍凉和悲愤。他为挽文天祥而作的《浮丘道人招魂歌》,则学杜甫的《同谷七歌》,深得章法。南归后写的山水诗,偶有明快之笔,但大多数是抒写寂寞哀愁心情的,如“孤舟行客愁无那,十二峰前十二滩”(《夔门》)。还有一些诗则受江湖派的影响,意境幽窄。
词
以“德祐之变”为界限,汪元量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期。
前期
前期词的主要内容是描述宫廷生活。如〔莺啼序〕《宫中新进黄莺》写黄莺的伶俐,〔汉宫春〕《春苑赏牡丹》写牡丹的娇媚,曲尽物态,颇有情致。〔失调名〕《宫人鼓瑟奏霓裳曲》写宫人的哀怨。这些词辞采华美,结构缜密,虽然境界不高,但能做到典丽而不堆砌,工致而不晦涩。他的〔长相思〕则通俗活泼,充满欢乐情绪。
后期
“德祐之变”以后,汪元量的词作内容与风格都有了变化。至元十三年赴大都途中,他发出了“目断东南半壁,怅长淮已非吾土”的慨叹。在大都期间,在一组〔忆秦娥〕词中,他冲破了传统的“宫怨”作品中的幽愁暗恨,表达了被俘者的苦楚和眷恋故国的心情。其他如〔人月圆〕“不堪回首,离宫别馆,杨柳依依”,〔满江红〕《和王昭仪韵》“更那堪杜宇,满山啼血”,都感人至深。这些作品继承并发扬了陆游、辛弃疾、陈亮爱国词的传统,不事雕琢,直抒观感,言显意真。南归后,山河变色,“肠断江南倦客,歌未了,琼壶敲缺”(〔暗香〕),孤寂忧伤,眷怀故国,成为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要内容,而且感情更趋深沉。代表作是〔莺啼序〕《重过金陵》。
音乐
汪元量是宋末有名的琴师,以善琴而供奉于内廷。他与郭沔、刘志方等被称为浙派的开山鼻祖,他和郭沔把儒家的很多思维方式引入了古琴,在意识形态上又一次把古琴推向至高无尚的地位,迎合了封建文人的形而上学心理。在音乐上,创新的同时,又借鉴了古谱,江阁两派的优点。使浙派较当时民间江西派简洁直达其意,又较阁谱(派)通时韵,动听易懂。
据史料记载,至元十七年(1280年)秋,他两次去探望被关押在狱中的文天祥。第一次,为其弹奏《胡笳十八拍》。第二次,为其弹奏《拘幽十操》等十首曲子,琴音深沉悲凉,怆人心弦。其中一些是古曲原作,有一些是经过汪元量的加工,还有一些是汪元量的新作。这正是孔子提倡的“兼济天下”在他身上化为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历史责任感的表现。后来元世祖忽必烈召他入宫,他婉拒后请求出家为黄冠道士,获准后携琴归里,终生奉道,云游四方在失意潦倒、隐居山间之际依然以天下兴亡为己任,并传播琴道。
主要作品
清初黄虞稷《千顷堂书目》著录汪元量《湖山类稿》13卷,《汪水云诗》4卷,《水云词》2卷,已佚。清代乾隆间,鲍廷博刻刘辰翁选《湖山类稿》5卷(前4卷为诗,第5卷为词),《水云集》1卷。以流传系统不同,重见的诗很多。二者共收诗 300多首,词20多首,《四库全书》即以鲍氏二本著录。今人孔凡礼自明代抄本《诗渊》及《永乐大典》残卷中辑得汪森本未收诗约100首,词20多首,与汪氏二本合为一编,题为《增订湖山类稿》,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。